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垂体腺瘤性垂体卒中 垂体腺瘤发生瘤内出血的几率远高于其他
颅内肿瘤,文献报道的垂体腺瘤瘤内出血发生率约为其他
颅内肿瘤的5倍(垂体腺瘤为9.6%~17%,其他
颅内肿瘤为2.9%~3.7%)。这一特性看来与肿瘤的位置无关,因为其他非腺瘤性鞍上肿瘤罕有出血。大量研究表明,腺瘤垂体卒中的首发改变为瘤内缺血,继则出现水肿、坏死,最后引起出血。垂体腺瘤易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有些垂体腺瘤生长迅速,超过了肿瘤血液供应的限度,从而引起缺血性坏死,随后发生出血。有些垂体腺瘤并不大,但也发生了卒中,原因可能是肿瘤的生长致营养肿瘤的垂体上动脉受压,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营养垂体腺瘤的血管多来源于垂体下动脉,这样垂体上动脉受压将引起正常腺垂体的缺血而不会使肿瘤发生坏死、出血。此外,瘤内血管的内在缺陷(如血管硬化、脆性增加等)也与垂体卒中有关。
溴隐亭治疗可诱发垂体卒中,曾有文献报道,PRL瘤和GH瘤的病人在首次服用溴隐亭后2h内就发生了垂体卒中。关于溴隐亭诱发垂体卒中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溴隐亭引起肿瘤皱缩、瘤内血管收缩有关;也有人认为溴隐亭能直接抑制瘤细胞的分裂并使瘤细胞的细胞器减少,从而引起瘤细胞坏死,导致瘤内出血。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可使瘤内血管增生、变厚、透明样变性,进而出现出血坏死。应该强调的是,溴隐亭和放射治疗虽可诱发垂体卒中,但毕竟罕见(垂体卒中本身就是少见的疾病),不能因此否定2种治疗方法的价值。
某些垂体功能试验(如TRH试验、GnRH试验、胰岛素
低血糖试验等)也可诱发垂体卒中,其机制未明,可能与这些试验过程中常出现血压升高有关。
垂体腺瘤发生垂体卒中的几率与腺瘤的组织学分型有关。早年的研究即已揭示,嗜酸性和嫌色性腺瘤较易发生垂体卒中,而嗜碱性腺瘤和恶性垂体瘤则很少发生。其后的研究显示,GH瘤易发生垂体卒中,原因可能为GH瘤易引起高血压且瘤内血管常有增生、肥大。
2.非垂体腺瘤性垂体卒中 妊娠可使垂体增生肥大,分娩后垂体突然失去胎盘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兴奋作用,腺垂体的血供随之减少,此时如有大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引起全身血管痉挛,腺垂体的血流更少,则极易发生垂体坏死。妊娠时垂体的变化在上述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为分娩时或产后大出血并不引起其他脏器的坏死,而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即使出血量很大也罕见垂体坏死。
动脉硬化可使垂体内血管发生退行性病变,血管对损伤的抗力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垂体内出血;动脉硬化者因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升高,故垂体内易形成血栓,从而引起垂体梗死。如合并高血压,则病人更易发生垂体卒中。
糖尿病亦可因垂体血管的退行性病变而引起垂体卒中。也有学者报道,急性心梗病人因使用肝素治疗而诱发垂体卒中。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起病多呈急性,少数为亚急性及慢性。
1.剧烈
头痛 可能为蝶鞍壁扩张、硬脑膜牵拉刺激、出血刺激蛛网膜下腔所致。
头痛多为持续性,部位在一侧额、颞、眶后或顶、枕部,进而扩展至全头部。
2.视交叉压迫 视力可在数小时内急剧减退,甚至黑朦、全盲。视野检查双颞侧偏盲。并可出现复视、眼外肌
麻痹、瞳孔异常、眼睑下垂及面部感觉障碍。这些症状和体征为Ⅲ、Ⅳ、Ⅴ、Ⅵ对脑神经受累的鞍旁压迫征。可为双侧或单侧。
3.脑膜刺激征 瘤内出血如逸出至蛛网膜下腔致下丘脑功能障碍,
颅内压增高,可出现
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呈血性,细胞数增多,约见于半数病人。
4.
意识障碍 瘤内出血坏死导致垂体功能急性衰竭以及下丘脑受压,均可引起
意识障碍。1/3病例可出现嗜睡、神志模糊,直至
昏迷等。
5.其他 可有高热、休克、
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
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暂时性
尿崩症及内分泌、下丘脑机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其对垂体机能的影响取决于卒中的部位和程度。卒中可影响下丘脑分泌释放激素,阻塞垂体门脉系血流或破坏垂体腺细胞,或三者兼备。另外,颈内动脉海绵窦内段受压时可出现脑缺血征象,如偏瘫、不全偏瘫、四肢瘫、癫痫发作等。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
头痛,伴呕吐、
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与垂体卒中极为相似。但本病发展较垂体卒中为快,从
头痛到
意识障碍的时间很短,腰椎穿刺显示血性脑脊液,CT扫描显示脑池、脑裂内积血但无蝶鞍占位。不过,垂体卒中时血液亦可进入蛛网膜下腔,但很罕见,且进入的血液量远较原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少。
(2)细菌性
脑膜炎及
病毒性脑炎: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明显且伴有发热的病人应与细菌性
脑膜炎及
病毒性脑炎鉴别。细菌性
脑膜炎和
病毒性脑炎的体温升高更明显,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增加,无神经眼科症状,CT扫描无蝶鞍占位的表现,据此可与垂体卒中鉴别。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人报道,个别垂体卒中者可表现为无菌性
脑膜炎,此时与细菌性
脑膜炎难以鉴别,这类病人抗生素治疗无效,为其特点。
(4)垂体转移性肿瘤:垂体转移性肿瘤一般为恶性,生长快,可引起严重
头痛、视野缺损、眼运动神经
麻痹,但这些症状是逐渐出现的,这与垂体卒中不同。CT和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5)视交叉性卒中:视交叉性卒中(chiasmal apoplexy)是由于视交叉部位的血管畸形所引起,临床表现与垂体卒中相似,如突然出现的
头痛、视野缺损、视力减退、恶心、呕吐。本病一般无脑膜刺激症状,CT显示蝶鞍无扩大,但鞍上可出现高密度占位性病变。
(6)球后
视神经炎:球后
视神经炎可有前额或眼球后疼痛,伴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及瞳孔的变化,与垂体卒中相似。但二病的眼底表现迥异,球后
视神经炎病人视盘充血、边缘模糊不清并有轻度隆起,视网膜有水肿、出血及渗出;垂体卒中的眼底多正常。此外,垂体卒中者CT检查可显示蝶鞍扩大等表现,而球后
视神经炎者则正常。
(1)动脉瘤破裂:动脉瘤自
头痛开始至
意识丧失发展更为迅速,且易再出血,视神经及动眼神经
麻痹常为单侧性,无内分泌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也比垂体卒中多。动脉造影有助鉴别。
(2)颅内感染:脑炎、
脑膜炎等可有脑膜刺激征,发热。无内分泌症状,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加。
(3)
脑出血:头颅CT扫描、MRI检查有助鉴别,
脑出血无垂体功能减退的内分泌改变。
(4)球后
视神经炎:
头痛、视力下降,无视野缺损及蝶鞍增大,垂体功能正常。
(5)
脑膜瘤:
头痛、视神经受压。无垂体功能改变及蝶鞍异常。
(6)颅咽管瘤:在蝶鞍内的颅咽管瘤发生出血坏死时,引起垂体卒中的表现,与垂体瘤卒中难以区别,需靠病理诊断。儿童颅咽管瘤常有钙化影。
治疗
治疗:
1.内科治疗 垂体卒中一经诊断应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由于病人多存在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且处于应激状态,故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要大,一般每6h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直到病情稳定后才考虑减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有助于改善视力。应用止血剂有助于防止继续出血,常用的止血剂有
酚磺乙胺、
氨甲苯酸、
巴曲酶等。有颅压增高者应给予甘露醇降颅压。不少病人有水电解质紊乱,应给予相应处理。重症病人可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仅有头痛而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及眼科表现者可只给予内科治疗,但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则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视力改变明显或病情急剧恶化者应立即行手术治疗以解除鞍周脑组织受压症状。一般采用经蝶手术,如肿瘤鞍上扩展明显而蝶鞍不大则应采取经颅手术。早期减压可使垂体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部分病人可免于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手术治疗还可防止卒中的再次发作,且对肿瘤本身也有治疗作用。
3.放射治疗 急性期不主张采用放射治疗,病人渡过急性期后对腺瘤本身可采用放射治疗。